南北差距,愈來愈大
陳美霞(作者為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每逢選舉,南台灣民眾總會領受政治人物關愛的眼神及甜蜜的語言。候選人表達「我愛台灣,更愛南台灣」的感情,不少政治人物作出「首都南遷」的承諾,從南下輔選的「超人氣」政治人物甚至表示要遷居高雄。然而,究竟南台灣民眾的生活品質有沒有因選舉而向上提升?南北的差距有沒有因選舉而縮小?十數年來,南台灣民眾經歷無數次的選舉,如今北高選舉的熱潮已過,是檢驗這個提問的時刻了。
根據筆者已在學術期刊發表的研究,將包含雲嘉南高高屏幾縣市的南台灣,與台北縣市、基隆、新竹及桃園的北台灣作比較,過去近20年來,基本上,南北在社會經濟地位及健康狀況方面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越來越大。
1987年,南台灣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比北台灣約少8萬元(32萬相對於40萬),之後將近20年中,這個差距不斷擴大,到2005年,南北的差距已經是27萬元之譜(76萬相對於103萬)!再檢視教育程度,1987年,南台灣擁有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比北台灣低4.6%,之後將近20年中,南北台灣民眾的教育程度都提高了,但是,差距卻加大了--2005年,南北台灣擁有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的差距,已經擴大到6.7%。
我們進一步檢視自1971年衛生署開始系統收集的各縣市十大死因死亡率資料,分析30年來南北差距的改變。十大死因中,除了自殺這項死因每年變化幅度不穩定,不易看出南北比較的趨勢以外,其他死因在過去30年中,南台灣,相較於北台灣的差距變化趨勢是這樣的:一、從優勢逆轉為嚴重劣勢:這類包括惡性腫瘤、事故傷害、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疾病;二、在70年代本就已是劣勢,但30年來更惡化:這包括心臟性疾病、糖尿病、及肺炎;三、劣勢繼續維持:這類包括肝病/肝硬化以及腎相關疾病。
我們舉例說明這三類南北比較變化趨勢:第一類,南台灣的惡性腫瘤與事故傷害死亡率,1971年時是比北台灣低的,但是這個優勢80年代就已逆轉,而且惡化趨勢未曾停歇,到2000年代,南台灣這兩個死因的死亡率早已高高凌駕北台灣的死亡率。第二類以肺炎為例,70年代,南台灣民眾確實比北台灣更可能會因肺炎而死亡,但是這個劣勢過去十多年來明顯惡化,南台灣肺炎的死亡率在2000年代比北台灣高更多了。第三類以肝病肝硬化為例,南台灣民眾因此疾病而死亡的比率,在70年代就高出北台灣許多,而這個劣勢在之後的30年中未曾改變,幾乎看不出有改進的希望,甚至有些許惡化的趨勢。
平均壽命是人民健康的另外一個重要指標。在這個指標上,過去十年來,南台灣民眾比北台灣平均少活兩歲左右,雖然南北台灣民眾的平均壽命均增加了,南台灣卻無論如何都趕不上北台灣。對任何真誠關心南台灣民眾福祉的人士而言,上述數字,大概只有「觸目驚心」可以形容!
再比較過去20年來高雄市與台北市的差距變化,高市落後北市的處境與上述南北台灣差距日益惡化的困境,是同樣嚴重的。1987年高雄市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比台北市低9萬元左右(38萬相對於47萬),但是到2005年,這個差距已經擴大到28萬元(96萬相對於124萬)了。而高雄市民擁有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低於台北市的差距,也從1987年的13.6%擴大到2005年的16.2%。
80年代以來,高雄市民幾乎所有死因的死亡率都比台北市高,這其中惡性腫瘤、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及事故傷害是造成這個死亡率鉅大差距的主要因素。再以平均壽命指標看,1980年代到2000年代的20年間,高雄市民總是比台北市民平均少活三到四歲。
台灣社會在80年代開始經歷快速市場化、商品化、私有化、及資本全球化的劇烈變遷,種種社會問題紛至沓來:貧富差距加大、失業率上升、弱勢族群的健康權、教育權、工作權大受威脅、公部門經費大幅縮減、政府組織大肆縮編、社會福利經費大量縮水、公衛體系廢功、醫療體系全面市場化、環境生態遭嚴重破壞。這麼深層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就我們過去十數年來所見證的、淺碟式的台灣選舉文化,怎麼可能化解這些問題的分毫呢!
跳脫選舉的迷障、冷靜的檢驗與分析,讓南台灣民眾以及所有真誠關懷南台灣人民福祉的人士醒悟:要扳轉南北台灣、高北兩市差距日益惡化的頹勢,必須另謀出路。南台灣民眾若仍執迷於選舉政治人物的關愛眼神或甜言蜜語,恐怕永遠無法脫離南弱北強的苦海,無法翻身。
2006.12.22 中國時報
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44)
- Aug 24 Fri 2007 23:53
南北差距,愈來愈大
- Aug 24 Fri 2007 23:47
全球影子內閣
2006.11.29 中國時報
觀念平台:全球影子內閣
吳挺鋒
凱雷集團(Caryle Group)大手筆百分百收購台灣最大,也是全球第一的封測廠日月光,眼看極可能讓政府對企業投資大陸的百分之四十設限破功。不過,凱雷集團的魔棒絕非一般融資收購操作,而是該集團運用政經旋轉門的堂奧。
凱雷集團的頭面人物一字排開包括了前美國總統老布希、前國務卿貝克、前國防部長卡魯奇、前證交委員會主席列維特、前菲律賓總統羅慕斯、前泰國總理潘雅拉春與前英相梅傑等,將這樣一個夢幻組合稱之為全球金融帝國的影子內閣並不為過。
既稱為金融帝國的影子內閣,便意味這些前元首、前官員不是被請去養老養望,而是要動腦子、捲袖子,設法為錢開道。雖然凱雷集團在台灣已經涉入過幾樁收購案件,但實際上凱雷集團最強悍的盈利部門是從事被稱為「死亡交易」的軍火買賣,而這對台灣的影響無疑更為深遠。
在二○○二年,我國國防部長湯耀明以部長身份會晤美國國防部副部長伍夫維茲,這個閉門峰會的官方層次為一九七九年雙方斷交後所僅見,而居間 穿梭者則是時任美台商會主席,也是凱雷集團要員的卡魯奇。翌(二○○三)年,陳水扁的「欣榮之旅」更曾引發軍火商招待風波,其餐會要角--聯合國防公司亦 屬凱雷集團所有。換言之,近幾年來美國對台軍售轉趨積極,甚至強逼我方買單,並不乏台灣政要呼應,多少得「歸功」於凱雷集團的長袖善舞。
凱雷集團之所以備受疵議,當然與其營利模式有關。兒子當總統,老子當說客,結果是肥水不落外人田。小布希矢志堅持到底的反恐戰爭把納稅人又 剝了一層皮,但老布希的凱雷集團卻趁機坐收漁利。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十字軍火砲,官方原本準備放棄這項大而無當的計畫,但由於事涉凱雷集團,故卡羅奇再 度出馬(卡氏與時任國防部長的倫斯斐是大學同寢室友),硬是讓該案敗部復活,旗下公司瞬間入袋超過兩千三百萬美元。
如此情景恐怕要讓凱雷集團深耕的亞洲國家人民氣得跳腳。當年金融風暴,一邊納涼的華府與華爾街賣力痛斥東亞大搞朋黨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根本是自作孽。許多西方的私募基金更趁著IMF接管期間逢低進場,大肆收購、重整,如今多已口袋飽滿。問題是,布希父子所營造出 來的政商朋黨網絡又豈會遜於金泳三父子?蘇哈托家族再怎麼貪腐也不過是個土豪,惟布希家族卻能對全球呼風喚雨。
在很多人眼中,凱雷集團所代表的私募基金既時興又神秘,其金融語言似是挖掘尚未充分效率化的商機。然則,從凱雷集團過去被爆料的前科來看, 在這個貌似高級現代化語言的背後,其核心機制恐怕還是非常依賴被視為「前現代」的政商朋黨網絡。對此,衝刺軍購有功的台灣藍綠政要,來日獲得凱雷集團青睞 而被邀請「入閣」,未必是天方夜譚。
- Aug 24 Fri 2007 23:45
還小人物公道
還小人物公道 吳挺鋒
2006.10.18 中國時報
觀念平台:還小人物公道
吳挺鋒
雖然從倒扁運動揭竿之初,施明德便說他是「被群眾召喚出來,而不是來領導群眾」,但「天下圍攻」後發生群眾佔道不走,並當場複習總部曾教導過的靜坐、挽手、不抵抗的警察抬人事件時,施明德和相關幹部卻是現場缺席,無怪乎群眾不是滋味。
無意繞著施明德個人打轉,但施個人的政治歷練背景與那天的場景,卻不由得讓人想起台灣過去那段被浪漫化的群眾運動歷史。直到現在,許多人仍深信不疑,解嚴前後那段群起蜂擁的社會運動其實是當時新生民進黨的最佳伙伴,雙方分進合擊鬆動了國民黨的威權統治,共創民主。
更弔詭的是,這樣的認識框架卻也是倒扁、挺扁雙方的難得共識:現下的民進黨不時回味它的光榮「黨史」,而反綠倒扁者則痛罵民進黨靠群眾運動起家卻背離群眾運動。
然而,這樣的歷史「共識」是否禁得起檢視?以農運為例,五二○大致是農運的告別式,而這竟是民進黨介入色彩最鮮明的一役。反之,先前聲名大噪的「一二○八」反對美國水果進口的抗爭,則是由在地的積極果農與若干左翼知識分子合力推動。如今,「一二○八」的組織者大多潰散而銷聲匿跡,不知其人、未聞其名者在所多有。
類似情形尚有工運。一開始,台灣自主工會運動的突破亦多賴個別廠場激進勞工,而這些人與其合作對象實際上與當時的民進黨瓜葛不深,甚至某些成員還對民進黨抱戒心與反感。諷刺的是,當民進黨也開始大動作參與工會運動時,也恰好預告了工會運動凋零在即。統獨爭議帶來的內部傾軋,以及參政資源的利誘分化,反而讓自主工會幹部早熟成工會官僚。
換言之,民進黨既非社會運動的接生婆,也沒再造新局,甚至是在拿香跟著拜之後還葬送了社會運動。這也是為何過去的社運參與者每每感到痛楚的原因:歷史不但未曾公正地還那些無名無姓的小人物公道,還像鎂光燈那樣地繼續搜索權勢人物。
這些參與其事的人們痛罵民進黨公職只會在情勢熱絡時露臉「聲援」;遇到尖銳衝突時,則一方面在群眾面前故逞梟勇,另一方面卻又不時暗渡陳倉與被抗爭對象「磋商」。最後,當群眾運動垂垂危矣時,他們想的還是怎麼吸收樁腳、擴張選票。
泛藍有此誤解,那是因為當年他們是被抗爭對象,所以綁在一塊抹黑,結果竟連自己都相信當年編造的謊言。而媒體會這麼報導,是因為平淡無奇的小人物缺乏新聞性,所以在書寫上讓公職易客為主,成為群眾運動的「領導者」。學者的研究也這麼寫,是因為他們也從報紙按圖索驥,所以訪問了幾個「身歷其境」的公職後,便把一場運動分析完畢。
然而,如果連「師公祖」都會「犯錯」,則那些徒子徒孫究竟會對群眾(運動)多友善?光榮黨史又有幾分可信?
- Aug 24 Fri 2007 23:31
套房豪宅賣誰?
2007/05/09 中國時報
套房豪宅賣誰?
吳挺鋒
近來台灣房地產是否已經過熱觸頂?引起不少論戰。但單就現象而論,這波房地產復甦寄寓了台灣經濟社會變遷的重要軌跡,尤其豪宅與套房兩種低實用性的極端產品竟同時蔚為主流,堪稱奇觀。
豪宅與套房的並立,意味了台灣中產階級已經瀕臨淘汰邊緣,貧富極化的張力更甚以往。在過去,三房公寓是標準房的代表,其主要承載對象則是中產階級家庭。由於家庭意味了夫妻結合與再生產下一代的場域,故三房之殼可說同時滿足了中產階級對於實用、親密與安全這三個基本需要。但如今,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房間似乎成了愈加遙遠的夢想,炫耀性質的豪宅高不可攀,而套房若非充斥著投機游資,不然便是難敷所需。豪宅與套房的雙峰現象,可說是住房實用性與人們使用需求最嚴重的背離。
未來,人們無立錐之地的尷尬將益發明顯。除了所得能力跟不上房地價漲幅之外,工作的不安定感更是揮之不去的夢魘。在過去,人們之所以認為「成家」可行,係因「立業」不難。由於以前求職相對容易,升遷相對確定,因此長達二十年之久的房貸是可能建立在一個穩固的財務規劃基礎之上。如今,低度就業充斥、人力派遣蓬勃、再加上組織瘦身的大刀一揮,風雲丕變的勞動條件鬆綁,早讓各種人生理性規劃淪為賭桌上的瘋狂涉險。
工作不安全感提醒人們,縱使口袋有錢,但掏錢消費也將變成不智之舉,而這也是台灣近幾年來一直解不開的死結。主計處剛公布今年一至四月躉售物價指數漲幅為七.二八%,但終端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卻僅漲了○.九%,如此懸殊的落差充分說明了大眾消費市場已經氣若游絲,根本沒有承受廠商成本轉嫁的能力或意願。
悲哀的是,民進黨政府在執政期間的把脈診斷,選擇了引鴆止渴。為了刺激疲弱的民間消費,藉由金融 創新的鬆綁口號,大肆以信用卡、現金卡的周轉借貸維持短暫的民間消費假象。結果,總額三千三百億元、多達二十二萬的卡奴人數就像魔術師變戲法,短短幾年間驟然而生。
迄今,台灣政治尚無法為上述宏觀經濟困境提供任何方向性解答,反而還提著汽油桶救火。各黨派正忙不迭地在選前傾銷減稅法案,倘若得逞,則財政收入的銳減勢必嚴重限縮未來公共支出的規模與效果。此外,各黨派齊力合作的北縣升格案,在高呼平起平坐的「公平」之餘,恐怕新板特區所帶動的房價漲幅與「繁榮」地景才更令政客們雀躍。
戴維斯(Mike Davis )在他的著作《貧民窟星球》(Planet of Slums)裡提醒,近三十年來全球化鬆綁競爭的結果,業已讓貧民窟成為一個普遍蔓延的國際現象,其嚴重性又以南半球大都會為最。戴維斯認為,這個新的住屋排除與貧窮化問題已非傳統的都市理論可以解釋,由於現今的都市化已與工業化脫鉤,都市再也無法像過去那樣扮演起大量就業的提供者角色,復又面臨公共預算的緊縮,故貧民窟將持續成為多數全球化失敗者的收容所,並與贏家的棕櫚豪宅比鄰。
從豪宅與套房,再掃瞄信義計畫區、新板特區、台中七期、高雄夢公園這些去工業化的新亮點,若又配合了不斷惡化的國家債務、民間消費與勞動條件,則醞釀台灣南方化的完美風暴似乎已經近在眼前。
——刊載自中國時報觀念平台(2007/05/09)